上周末,單向空間杭州店迎來了疫情后的首場線下文化活動——一場名為《仿佛若有光:大理訪談錄》的文化沙龍。書店工作人員陳騰在朋友圈里留言:“杭州單向的第一場線下沙龍,期待好久不見的朋友前來支持”。
對于早已習慣打造線下文化空間的書店來說,疫情暴發以來的三個多月著實難熬。一方面是人與人的聯結依賴于網絡,而線下的相遇聊天才能碰撞出更多的火花,另一方面是面臨生存壓力,很多人在書店停留時間縮短,讓書店的收入大幅減少。
疫情像一針催化劑,它加速了書店等文化單位運營方式的改變,眾多文化單位在疫情期間都推出了各種“云”活動——包括線上帶貨、線上文化講座,以及新書發布等。在“云”成為新常態,而逛書店這個舊常態正逐步回歸時,新與舊之間,該如何相處,和諧共生?
直播賣書 “云”游講解 新套路上手容易精通難
“作為停歇了三個月的文藝現場,這一場的效果還不錯。”陳騰告訴記者,雖然人數上不能和之前的活動相比,但能夠順利完成就已經很滿足。單向空間杭州店之后的文藝現場還在慢慢恢復中,如何在疫情防控和書店正常經營中找到平衡點,這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。
不過開直播倒是不需要漫長的過程,早在2月底,單向空間就啟動了直播,這也算是自救計劃的一部分。在喝了兩瓶啤酒和一杯威士忌之后,3月9日,遠在日本東京的許知遠出現在“單向空間”淘寶直播間,當期的主題是“保衛獨立書店”。隨后,他又陸續主持過兩場直播活動,還拉上了全國一批獨立書店的主理人一起,效果都不錯。
不光是書店,像博物館這樣的文化單位,在此期間也紛紛上線“云游”項目。從2月到現在,各種博物館直播不斷——2月14日情人節傍晚,木木美術館在B站直播間進行了一場題為“被禁足的藝術”的直播;快手邀請金牌解說帶領觀眾游覽了大英博物館;2月20日至22日,抖音也推出了“在家“云”游博物館”系列三天九場直播;4月5日,閉館中的故宮博物院聯合多家媒體,首次進行網絡直播,讓觀眾在家就能感受故宮的美,5月17日又啟動了另一場直播……
在剛剛結束的世界博物館日,各家博物院都把線上展示平臺作為主要活動內容。觀眾可以跟隨講解員的步伐、逐一了解器物背后的故事,宅在家中便可汲取歷史文化知識。“云”游博物館的新穎之處,它突破了單向輸出,強調了互動性,無論是問答抽獎還是現場提問,觀眾成了這個過程的主角。據淘寶的有關數據顯示,云博物館直播首日便吸引了1000多萬人次的觀眾,甘肅博物館的在線觀看人數峰值達到了90多萬,而該博物館的全年線下觀眾累計為100多萬。對于博物館而言,這樣的“云”游,也會帶動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銷售,像國家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都賣出了很多有特色的文創產品,打破了以往先觀展再購物的傳統格局。
未來直播不能少 但線下空間更要舒適美好
無論是書店的直播,還是博物館的“云”游,都不可能是曇花一現的產物,未來很可能成為運營者們著力考慮的方向,該如何做才能把新的和舊的一起協調發展,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。“即便是一切恢復如常,直播也會成為我們未來運作文化現場的一個內容,一些合適的線下活動,還是會進行線上推送,讓更多人看到。”陳騰告訴記者。
高科技的加持將會為這類直播助力,數年前,谷歌藝術與文化應用中,維米爾VR展的優勢便在于打破時空限制,將全球位于不同地點博物館中的維米爾作品匯集在一個展覽中,并按照作品類型對虛擬展廳進行了重新布置,文博愛好者對于重構了博物館空間的設計推崇備至。
目前直播鏡頭之下的文物與實物參觀時的纖毫畢現還有不小差距,觀賞角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,如何利用新技術,優化尚未成熟的博物館直播內容,是不少運營者近期在思考的事。
“首先,我們試圖在未來的節目中引入360度文物建模,讓觀眾多角度、全方位更好地觀察展品。此外,在以后的直播中,我們還會運用5G、VR和AI等技術去呈現。”淘寶直播的負責人簡柔此前接受采訪時曾表示。
5月初,在B站上舉行了一場360度多視角園林音樂會直播,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較大反響。只見近百臺攝像機環置360度捕捉演員影像,傳統藝術在高科技的加持下,變得更加唯美有韻味,給了觀眾全新的觀賞體驗。
“通過這百個攝像機的精確控制,從多個方向捕捉演員影像,以便用戶從不同角度欣賞演員細微的神態和動作變換。這就是新技術帶來的新體驗。”疊境數字科技研發副總裁張迎梁博士向記者透露。
無論是VR、AR還是360度視角,只有直播加入這些高科技的內容,讓云上的直播能獲得更優質的體驗,才能留得住觀眾。“這不只是疫情期間才玩的事情,也會成為接下來的常態,我們希望用數字化、用互聯網的方式來助力這些文旅行業的產業發展。”簡柔表示。
在直播中,帶貨是一個繞不過去的關鍵詞,帶貨自然無可厚非,畢竟生存是第一要務,但是如果僅僅限于帶貨,那恐怕就很難維系。特別是對于傳統書店而言,從價格上來說,優勢并不明顯,與網上書城去拼價格拼銷量,那顯然是飲鴆止渴。
那應該帶什么呢?從一些書店的實踐來看,一邊帶“品牌”,另一邊帶“特色”,這樣才會有更廣闊的空間。
曉風書屋從2月底開始第一場直播之后,到目前為止,已經通過各平臺進行了近100場的直播,他們的直播中帶貨并不是主流,反而會介紹書店里的環境及一些特色文化產品,在線下活動逐漸恢復后,每一場文化講座都會同步進行多平臺的推送。“帶貨不是最主要的,還是要用書店這個實體環境的特色吸引新的讀者,讓他們能夠惦記這個線下的空間。”在書店掌柜朱鈺芳看來,書店的直播更大程度是線下文化空間在線上的延伸和拓展。
有專家設想,未來,文化空間線上與線下的配合應該會更緊密,線上能提供一種初步的直觀感受,讓很多亮點被更多人知曉,線下則應該發力,提升文化空間的專注力,通過場景的布置,讓那些線上“尋香”而來的讀者能夠留下來,發現直播以外的驚喜。